文\侯运久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成都分所律师
不知不觉我在岳成所工作已经两年多了,相信大部分同事对我并不陌生。
一提到我这个人,相信大家下意识的会想到两个标签——“成都分所”、“老先生”,这也是我们所带给我的底色。作为一位老先生,在这里跟大家聊“归属感”,其实是有一些出戏的,在我看来“归属感”更适合年轻人聊,老先生谈归属谈着谈着可能就变成归宿了,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我们发现我们已经经不起折腾也不想折腾了,这个时候能找到一个地方发挥余热、创造价值,其实十分幸运。
什么叫归属感啊?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有些人,一出生就好像被抛到了一个本不属于他的地方。或者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或者与家庭观念相冲突,甚至对自己当下的身份缺乏认同,似乎某个远方才是他冥冥中的家乡。这个时候需要归属感,以抵御人生中的漂泊和丧失。
谈我与我们所的归属感,先跟大家讲讲我和我们所的故事。
我和我们所的缘分开始于我和老主任的一通电话。老主任是我在吉林大学读书时的学长,说来也巧,老主任律师生涯开始的海伦县,正是我读小学到高中的地方,因为共同的“海伦情节”,我俩很快便熟识了,在毕业后也一直保持着联系,老主任“86年进省城,96年进京城”的故事更是早有耳闻。我从吉林机场集团退休后,婉拒了当时极力邀请我入职的一家当地律所,拨通了老主任的电话。
来成都分所之前,老主任让我顺路在北京停一停,我心想也好,接受领导“训话”的同时参观参观北京总所也不错。而当史主管带我在北京总所转了一圈之后,我对自己说“来对地方了”。
当你看见律所墙上的对联、字画和“三不原则”、“仪容仪表要求”后你就会明白,能营造出这样文化氛围的所一定是一个能大展拳脚的平台。在我这样的年纪其实薪资多少真的不是值得我关注的问题,像我这样的老先生还真就更看重“平台”这个概念。现在想起来,我对我们所的归属感其实就是从那个时候产生的。
我自己常说,所里的同事叫我“侯律”,外边不熟悉我的人叫我“侯老”,而熟悉我的朋友都亲切的叫我“老侯”。不同的称呼,能反映出不同的亲密程度。这点放在怎么称呼所里也是一样的,刚入职时可能会叫“单位”、渐渐熟悉之后可能会叫“我们所”、“咱们所”,当已经完全从心理上认同了这个所,认同了所里的文化,自然而然所也就成了自己工作上的“大本营”。
对我而言,尽管成都分所目前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但是所里的每位同事有干劲有冲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位同事都乐于分享、善于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每项工作都能让我们收获价值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个人每天都能收获积极地回馈,对所里的归属感也日渐增强。希望今天我这个老先生的故事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也能鼓舞大家的士气,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我们所里收获满满的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