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子越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北京总所律师助理
2023 年 10 月 16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 766 号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立法背景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安宁。党中央、国务院高 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 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 的网络空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 接触和使用互联网。据统计,截至 2023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10.79 亿,未成年网民规模 已突破 1.91 亿。互联网在拓展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未成年 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 人个人信息被滥采滥用、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亟待通过立法加以制度性解决。
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内涵
国务院近日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 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共 7 章 60 条,重点规定了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 护体制机制、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治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内容。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制定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测评指标,明确了未成年 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规定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 的智能终端产品应当具有的功能等。其中,规定了一些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的未成年 人网络保护义务,凸显了平台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守门人”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加强学校、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 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细化网络游戏实名制规定等。针对未成年人 在网络上的非理性消费等问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消费金额、 参与范围等,意味着网络服务需要建立有效的用户身份认证和年龄分级系统,实施差异化的服 务策略。
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立法亮点
亮点一: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突出问题。
统计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10.79 亿,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 1.91 亿。 未成年人在通过网络便利和丰富学习与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 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诸多风险。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成为网络空间 治理的一项重点任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关切, 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聚焦突出问题,结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的规律 特点,细化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的已有制度,提高了法律制度的针 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了监护人教育 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指导未成年人行使相关权利等义务;提出个人 信息处理者严格设定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访问权限、开展个人信息合规审计的要求等。在防治网 络沉迷方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 预能力,加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指导;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合理限制未成年 人网络消费数额,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要建立完善预防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
亮点二:加强对涉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内容的规范。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设置专章规范网络信息内容,明确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网络信息,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规范。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养未成年人家国情怀和良好品德,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的网络信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 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
亮点三:推进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一大亮点,是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衔接,明确违反 条例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
据悉,2020 年 1 月到今年 9 月,检察机关已起诉成年人涉嫌利用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 罪 1.16 万人。最高检还针对通过网络聊天胁迫女童自拍裸照等问题发布指导性案例,确立了无 身体接触猥亵行为等同于线下犯罪的追诉原则,目前已累计追诉犯罪 3000 余人。针对通过网 络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现象,最高检制发了“六号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推进综合治 理;聚焦网络发展新业态,促推相关部门出台禁止电竞酒店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等工作规范。
亮点四:形成社会共治汇聚保护合力。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合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将 坚持社会共治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要求,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家庭、行业组 织、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的责任,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 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等的保护义务。
教育部将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将网 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立足课堂育人主渠道,落实中小学思政(道德与法治)、 信息技术等课程要求,推动网络素养与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各级团组织将依托创建“维护青少 年权益岗”的工作品牌,着力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大力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推出高质量 的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少年网络保护工作体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针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平台,提出了开展未成年人网 络保护影响评估、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设置未成年人专区、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 制度体系等特殊义务要求。这些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压紧压实大型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守护未成 年人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不仅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要举措,更体 现了党和政府对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强调网络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网 络企业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不仅符合权责统一的基本法律原则,也成为我国数 字法治建设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