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计珊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北京总所律师助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未成年人获取知识、进行生活娱乐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未成年人上网也存在诸多风险。比如,未成年人缺乏安全上网的意识和能力;网上存在的违法、不良信息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被滥采滥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理性消费等问题。为了保障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积极防范未成年人上网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不法侵害,国务院于2023年10月24日公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条例》共七章60条,规定了原则要求、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关乎未成年人重大权益的内容,还明确了不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此后,网络环境中的未成年保护工作将有法可依。
《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网络保护的基础上,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例如:
1.随着网络日益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素养促进也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课题。《条例》明确国务院教育部门会同国家网信部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测评指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提供公益性上网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其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以及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应当具有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功能。针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提出了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影响评估、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专区、制定专门的平台规则等要求。
2.对于未成年人在网络上非理性消费的问题,《条例》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以醒目便捷的方式向监护人提供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网络服务提供者还应该采取措施,合理设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能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上述规定的,可能会面临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例如,违法所得在100万元以上的,将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0万元的,将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3.未成年人在网络中经常会遭受侮辱、诽谤、威胁、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针对这个问题,《条例》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应向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提供便于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的功能,同时应提供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举报投诉的渠道。网络服务提供者还应向未成年人提供屏蔽陌生用户、设置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禁止转载或者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禁止向本人发送信息等防护选项。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上述规定的,可能会面临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例如,违法所得在100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0万元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4.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为了预防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造成侵害,《条例》规定:任何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或者持有有关未成年人的淫秽色情网络信息;不得向未成年人发送、推送或者诱骗、强迫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如有违反上述相关规定的情形出现,网络服务提供者除了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之外,还应对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上述信息的用户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服务、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
5.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的构建、优化和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对此,《条例》就明确了有关政府部门、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的职责。首先,网信、新闻出版、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政府部门都有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职责;其次,共青团、妇联、工会、残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先队等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也有义务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最后,学校、家庭是和未成年人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另外,《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例如,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网络直播发布者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机制;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也可以请求行使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权利,拒绝请求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条例》还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私密信息或者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的个人信息中涉及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必要保护措施。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工作人员访问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经过相关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管理人员审批,记录访问情况,并采取技术措施,避免违法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全社会都应当主动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责任。社会中的每个主体应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