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吹罢山阳笛,知是谁人解悼亡

他年吹罢山阳笛,知是谁人解悼亡

文\张戈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成都分所律师助理

世事总是无常,关于身边人的不幸我们总会怀有悲痛的心情追悼,而当这位遭受不幸的身边人与你有更为密切的联系时,这种说不出来的悲痛更甚。

在所里,姚部长算是我的半个师父。我虽是律师助理,但也和其他几位同事一同在他的领导下负责部分理论宣传工作。从某些角度说,姚部长是和我接触最为密切的“管理层”。

说起来,写卷首语的活儿就是他交给我的。想到这里,心里五味杂陈,心情更为沉重了起来。

犹记得在我刚刚开始着手理论宣传工作时,毛手毛脚,粗心大意,经常出现有错别字和漏字的错误,为此姚部长没少批评过我。一次因为疏忽大意,我在自己编写的岳成视点文案标题中出现了错别字,更讽刺的是那个错别字是“屡教不改”的“屡”字。

意外的是,因为错字出现在了最不该出现的标题上,一向严谨认真的姚部长竟然也没有发觉,直到文章发出来四个小时后,才被其他分所的同事发现,在业务探讨群中指出。

因为文章已经发出很久,同事们早已进行了转发扩散,此时标题出现错误修改已不可能,如果删除已经获得的阅读量又会被全部清除。一时间,所有批评的矛头都指向了姚部长。姚部长在群里说“唉,我错了。”随即又发“各位同事,由于本人出现低级错误,导致今天岳成视点疑问的标题出现错字没有发现,请各位已经转发文章的同事先删掉此文章吧。我们一定认真检讨,坚决杜绝这类低级错误。”两段文字像一把刀一样,字字扎心。姚部长承担了全部的责任,可是犯错的分明是我。

我想,我接下来可能要迎接姚部长暴风雨般的批评了吧。急忙点开姚部长微信准备承认错误,没想到姚部长的微信来的更快,是一段仅有三秒的语音。

“没事儿,下次注意。”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我听过的他的罕有的极其温柔的声音。

后来我决定离开北京去成都分所工作,临行前我与姚部长“客套地”告别,没想到他却认真的对我说“继续努力!切记工作中要夯实基础,毛躁的毛病一定要去掉,稳扎稳打,将来才能走得更远。”我暗暗记住。

着实没想到,那一别真的是永别。

姚部长离去后一位同事在朋友圈里写道“他如此贤德,从不为难任何人,总是为别人考虑,总是以阳光的姿态示人。”我看罢深有同感,不禁又翻出与姚部长微信聊天的记录看。

最后一条是我在《民主与法制》杂志上投稿被选用后,姚部长代发我稿费后的留言。

四个字,“继续努力!”。

我应该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