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屾山律师 【博友行】“啃老”的法官都在干啥?

文 | 岳屾山
  来源 | 岳屾山律师的法律博客
  2015年11月5日和6日,我跟随正义网和北京高院走访了北京的几个特色法庭。由于个人原因,这次只去了西城法院金融街法庭、海淀法院中关村法庭和朝阳法院双桥法庭。这三个法庭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做为一名律师,我在日常工作中少不了和法官打交道。但因工作的接触一般都在发生在法庭内,且碍于法律规定与执业纪律的约束,使得我对法官的了解往往都不深入。这次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基层法官,了解他们的真实工作状态,让我得以从另一个视角出发,再一次认识这些熟悉的陌生人。
  来到法庭,除了参观办公室、了解法庭的历史与基本情况外,都会与法官进行交流。在谈话中,基层法官们均提到了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法官的日常工作压力太大。从2015年5月开始,人民法院开始实施立案登记制。立案登记意味着只要当事人提交的起诉材料在形式上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要求,人民法院就应当受理。对于广大当事人而言,立案难虽然得到了有效地缓解。
  而对于广大法官来讲,本已超限的案件量已变得更为雪上加霜。同时,因为《民事诉讼法》对案件审理期限具有明确限制,所以在从司法环境到法律规定的双重压力下,基层法官的职业头衔已经从许多人眼中的香饽饽变成了名符其实的烫手山芋。交流中,一些法官表示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料子女则干脆请托长辈帮忙。他们无奈地打趣称自己是啃老族。彼此取乐中,折射出的是现实的无奈。
  近年来,北京各级法院(含基层院派出法庭)的法官流失量与日俱增。这其中的原因早已不言自明。但通过此次走访,我仍就对此深有所感。除了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量之外,对法官的更大挑战来自与其付出不成正比的低工资与低待遇。以一个工作5-10年的成熟法官为例,其实际月收入大概在5000元左右。
  在北京这个一线城市,5000元的月收入确实不高。而更让人难以满意的是,多数法官的承办案件量已经多到无法进一步增加程度。据了解,目前北京基层法官的人均年案件承办量已经达到了400件左右。平均到工作日,几乎是1天2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官加班已经成为常态。
  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法律纠纷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增加。在致敬法官的同时,我也隐隐的开始忧虑。面对如此多的案件和如此疲于应付的法官,案件的质量到底怎样保证?
  众所周知,法律是变化发展的,新法年年层出不穷。律师、法官等法律工作者必须干到老学到老。在加班办案的现状下,法官培训时间何在?即便挤出时间加班培训,效果又如何保证?但通过此次交流,我欣喜地发现,即便在如此繁忙的工作面前,广大基层法官仍在坚持学习与培训,令人敬佩。同时,我发现,为了应对审限压力,很多法官已经放弃了使用审限较短的简易程序改为使用审限为6个月的普通程序。
  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样做增加的却是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据新闻报道所称,以上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推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法官薪资上涨、法院人员增配将成为日后的大势所趋。希望也呼吁有关部门能偶尽早落实方针政策,切实解决好法官们的后顾之忧,不再被啃老所调侃。
  法律博客博友们来到中关村法庭。谢伟辉 摄
  提笔成文的今天距离走访法庭已经过去几日,但此次的交流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如前所述,一方面我得以有机会在办案之外,重新认识法官。另一方面,我也有机会换位思考,站在以往裁判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如今的司法环境,体会他们的艰辛。最后,我想说,对法官,我心存敬意;对法律,我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