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所简讯

央视评论 | 四问“校园欺凌”:你的孩子真的安全吗

2016年5月16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文章:四问校园欺凌:你的孩子真的安全吗?岳成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律师在文中表示:近年来对于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在社会和法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但尚未形成共识。比照其他国家来看,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是属于较高的。简单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一定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眼中的校园暴力事件突然多了起来。而且每一次,基本都配着大量的施暴图片和视频,手段之残忍超出想象,不断挑战人们的底线。
就在上个月,山西运城绛县,一位名叫张超凡的15岁少年在网吧被6名同学殴打长达4小时后死亡。整整4个小时,同学中无人阻拦、报警(事件详情)。事情就发生在中国的一所普通中学,悲剧提醒我们,校园暴力可能就在每个人身边。

一问:校园欺凌为何这么常见?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使用暴力,只有找到病根在哪,才能对症下药。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频发,与多方面教育缺失有关。

家庭

家庭教育对人性塑造至关重要。有些家长忙于生活,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为引起注意,便开始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孩子犯错时,父母则通常采用打骂作为教育手段,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灰暗心理,导致未来在强烈的心理冲突中,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引发孩子激烈的反应。
另外,孤独缺乏陪伴也会成就暴力。父母忙于工作,给予孩子陪伴的时间太少。事实证明,缺乏陪伴、内心孤单的孩子,处事走极端的机率更高。

学校

教师关爱教育缺失
对于问题学生,有些教师不主动接近学生,而是用简单生硬的办法惩罚或者孤立歧视他们。表面上似乎有效果,其实学生口服心不服。有些学生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后导致发生暴力事件。
学生法治意识薄弱
当前有些中小学依然盛行应试教育,老师们仅抓学习,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忽视了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尊重生命,这使得孩子缺少对自我行为的把控意识,做事不计后果。
学校管理松懈
一些学校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常常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出了事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大事化小。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从而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社会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初中生由于年龄尚轻,会产生盲目崇拜,希望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比如通过暴力手段能够实现个人目的,炫耀自己的能力,甚至借此勒索财物,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
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警,而是饶有兴趣拿起手机拍摄,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身边的暴力行为,并在网络中传播散发。这些或麻木沉默的旁观者都会使校园暴力的影响更大。而这种心理上的漠视,一部分就来自于当前的盛行的网络暴力。

二问:刑法对未成年人是否具有真正的威慑力?

据法律专家岳屾山介绍,近年来对于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在社会和法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但尚未形成共识。一部分学者认为,现行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过高,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变相鼓励了未成年人不计后果的实施某些伤害行为,应当提高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加以规制,但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
比照其他国家来看,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是属于较高的。根据早前资料显示,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年满14周岁,法国为十三周岁,印度、加拿大、希腊、荷兰、丹麦为十二周岁,香港和美国纽约州则规定为七周岁。
刑法是最严厉的一部法律,触犯它的后果是剥夺自由甚至是生命。所以在刑法中,对于犯罪和刑罚有着严格的定义和设计,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一般只有到了最严重的情况时才会适用刑法来进行调整。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犯罪成因复杂,心智尚不成熟,简单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一定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想要遏制未成年人犯罪,还需要通过其它的法律手段来予以配合。比如加强德育教育,强化家庭、学校的管理责任,完善未成年人收容教养制度,完善工读学校制度,在行政处罚方面适当降低责任年龄以及明确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标准等等方面来共同配合。

三问:专项治理能否将校园顽疾根除?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对校园欺凌事件将进行8个月的专项治理。而张超凡的案子性质之恶劣,难免会引发人们的担心:专项治理能有效消除校园欺凌和暴力吗?
从制度上说,教育领域的专项治理,的确是短时间系统性重视校园欺凌事件的开始。学校责无旁贷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首要责任人。尽管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不在校园的地理范围内,但是学校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潜在欺凌和暴力问题的苗头。尤其,校园欺凌事件多数有帮派特点,教师如果重视这一问题,就能够将不少暴力事件控制在未发生之时。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一部分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在不发达省份的县级或县以下中学里,这一范围内的学校,往往对校园欺凌问题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管控。这固然与资源和能力有关,但一定程度上也和教师素质整体相关。

四问:除了专项治理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杜绝校园暴力,责任人绝对不仅是在学校。家庭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前十余年的严重校园暴力案件中,不难看到施暴者大多数的家庭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比如父母在教育中频繁使用打骂方式,或者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甚至是单亲家庭等,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出现问题。校园欺凌就成为了不少青少年解决问题拉帮结派的一种路径。
专项治理,能够在一定时间让社会各方了解和重视这个问题。但教育本身是一种跨越时间的系统性工作,一代一代学生的成长,又都有着不同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专项治理固然重要,但系统性的长时间关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文|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商汉 & 法律专家 岳屾山